吉林又称“乌拉”,满语的意思是沿江之城。松花江从东南流向西北,呈反“S”形环绕而过吉林城。如谚语:“吉林城,琵琶湾,铜帮铁底松花江”,这里具备建造船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清代吉林造船业的兴起就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代船厂旧址全景)
明代吉林造船规模相当大,但从实质上说只是一个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中转站,那时候还没有严重的战事威胁。到了清代初期,这种从容造船的背景已经成为历史,摆在清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就是沙俄势力在东北边境的崛起。沙皇俄国在16世纪前不过是一个领土不足280万平方公里、臣属于蒙古的欧洲内陆国。16世纪80年代,也就是中国的明代万历年间,它吞并了西伯利亚汗国,势力越过了乌拉尔山脉,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强占了远东大片领土。到了17世纪初,它的侵略锋芒已经到达中国的西北边疆和内蒙古,以及吉尔吉斯一带。顺治年间,它的侵略触角进逼中国的黑龙江流域,不断挑起边境冲突,先后派兵强占中国领土雅克萨城、瑷珲城、尼布楚等城。面对沙皇咄咄逼人的侵略势力,清廷震怒下,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命令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率领新、旧满洲八旗军两千人到吉林乌拉设船厂造船44艘,并操练八旗水师。建成后的船厂东西532米,南北60米。吉林水师营自此建立,目的是“征俄罗斯也”。如果说,吉林城作为船厂的历史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领兵到此造船,那么,吉林水师营的建立则让古老的船厂再次在吉林兴盛起来。
展开剩余72%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清朝反击沙俄的一场重要战役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爆发。素有“吃人魔鬼”之称的沙俄匪首斯杰潘诺夫率500人乘25只船企图闯入松花江,沙尔虎达率吉林战船将其堵在两江口。精良的枪炮、充足的火药、结实的战船,给了斯杰潘诺夫骄傲的资本,激战3天,双方胜败未定。多年征战的沙尔虎达敏锐地觉察到了风向的变化,当夜悄悄派人将沙俄有炮的船用绳索拴在一起,使其无法转动不能回击。第四日,西风起,清军战船上的500名弓箭手,点燃桐油浸过的箭齐射沙俄船只,带皮桦木制造的沙俄船只果然极易燃烧,熊熊大火夹杂着隆隆炮声与飞蝗般的箭羽,沙俄大败,死伤270多人,斯杰潘诺夫毙命。此役后,沙俄从此退出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顺治十七年(1660年),沙尔虎达之子巴海复制了父亲的战绩。“俄罗斯复寇边,巴海分布舟师,潜伏江隈,逐战。”陷入巴海埋伏圈的沙俄兵将被予以痛击。此役,吉林战船功不可没。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正式任命吉林水师营总管等各级官员,设总管一员,四品官二员,五品官二员,六品官、匠兵四十五名,以流人当水手,总计官员316人,负责造船操练水师,吉林水师营正式走入历史舞台。清政府在临江门外头道码头处设立水师营,当年的水师营和造船厂址东接头道码头,西连温德河口,东西长532米,南北宽60米。在德源石桥近东有个长方形的大坑,那就是造船厂使用过的船坞所在地。从当年的德源石桥到临江门一带,是清代船营的核心地带。
(1930年时的头道码头)
(1935年时的头道码头)
吉林水师营是清代军事建制,水师营不但要制造战船,同时还制运粮船、桨船、划子船、渡船等。为了加强吉林水师营的航行和水上作战能力,增强抗击沙俄的砝码,清廷多次从福建水师营调集人手至船厂、水师营。吉林水师营从此中兴。清代水师营的水手最初由三藩拨来,加上本地的青壮年,组成内河水师,由宁古塔将军节制。仅顺治十八年(1661年),水师营就有了战船、运输大船110艘,到康熙七年(1668年),水师营已拥有战船130艘,型号有战船、划子船、桨船、渡船、运输船、三板型炮船、四板型炮船等、每只大型战船,船上可容纳官兵135人,可见当时造船规模之大。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临江门头道码头又一次热闹起来,街道两侧锣鼓喧天,江上楼船彩旗飘舞,当地官员前呼后拥,正在等待一位大人物的到来。这个大人物在王公贵族、元老重臣的陪同下登上了战船,检阅了吉林水师,他就是康熙皇帝。康熙东巡后,决定在吉林造大船运军粮支援前线,并设粮仓。遵皇命,户部尚书伊桑阿在第二年带领工匠到吉林水师营大规模造船。《黑龙江外传》记载,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共船一百二十只,皆系康熙二十二年吉林制造。吉林船厂成为黑龙江、吉林两省船舶修造基地。扈从的外国传教士南怀仁曾言:“在这座城市里,造船有特殊风格,居民拥有大量就绪船只,用以抵御俄国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与沙俄的最终对决打响。吉林船厂所造大小船舰装运水师溯江扬帆而上,吉林八旗水师等在吉林籍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带领下,水陆并进,三路直抵雅克萨城。战船在雅克萨城东南,陆师则列红衣炮于城北,成夹击之势,被沙俄盘踞40年之久的雅克萨城,破获于数日之间。翌年,第二次雅克萨大战,康熙颁发谕旨速修战舰,并再调福建水路将领林兴珠驾舰出征。“水军扼其上流”,“断其水道”,水路会同作战,迫使沙俄当于次年举行边界谈判,萨布素将军去尼布楚与沙俄使团谈判时乘坐的就是吉林船厂制造的战船。吉林水师营在清廷对沙俄的两次自卫反击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展示了吉林船厂和吉林水师英勇善战的雄师劲旅形象,不负“吉林劲旅甲天下”的美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古老的东北水域恢复平静。条约签订后,吉林水师营驻吉林城、伯都讷、阿勒楚喀、三姓等沿江重镇,巩固国家边防。
来源:经典吉林·史话卷
发布于:北京市